四月望雨
1930-1950年代

台灣流行音樂發源自日治時代的1930年代
當時是臺語歌謠創作的黃金時期
除了諷刺殖民體制的歌謠,亦有許多現今依舊令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譬如《望春風》、《燒肉粽》、《補破網》
《月夜愁》、《秋風夜雨》、《港都夜雨》、《黃昏的故鄉》等
在二戰前後,因歌曲內涵訴說人們當時的心情環境
至今仍受到大眾的歡迎
望春風
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
臺灣近代流行音樂產業先驅
  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是一家曾經活躍於日本時期臺灣以製造發行蟲膠唱片為主要業務的唱片公司,也是臺灣近代流行音樂產業先驅。
  發行唱片有《一串年》、《點燈紅》、《三伯英臺》、電影《桃花泣血記》宣傳曲:〈桃花泣血記〉,後期更有〈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碎心花〉、〈四季紅〉等著名歌曲,1943年該公司最後一次發行新唱片《臺灣の音樂》,這是一套復刻曲盤,精選收錄自日蓄來臺後之經典曲目,從南北管音樂到歌仔戲、京劇、流行歌曲及原住民音樂各一軌錄音,總共有八張唱片。
烏貓行進曲
台灣首張發賣唱片
  由改良鷹標唱片發行於1929年,是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本土台語流行音樂歌曲。歌手為台北藝旦秋蟾,作曲作詞者不詳,飛鷹管弦樂團伴奏。烏貓在台灣閩南語意指時髦女性,該曲描述台灣新時代女性的所思所想。
  因歌詞艱深、歌曲不佳,未獲市場肯定,導致後人一般以為1932年默片《桃花泣血記》的宣傳主題曲才是第一首台灣流行歌曲。直到從事本土歌謠史研究、唱片收藏的作詞家李坤城找到一張唱片清單,認為是1929年的〈台灣曲盤第一回發賣新片目錄〉,爾後,留聲機協會會員徐登芳醫師找到該唱片,才確認《烏貓行進曲》的里程碑意義。
江文也
臺灣的蕭邦
  三零年代享譽國際的古典作曲家,被譽為是「臺灣的蕭邦」,其代表作有管弦樂作品《台灣舞曲》、《孔廟大成樂章》,鋼琴組曲作品《北京萬華集》、《鄉土節令詩》。
  作品蘊含著濃厚台灣故土、宗教聖樂與中國古典文化情感,奠定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現代音樂風貌。一生際遇於日本與中國間,貢獻巨大。
TOP